北门街简介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巫少飞
  北门又称永清门、浮石门、拱辰门,高至临重筑衢州城时,在永清门上建谯楼,也称北门谯楼,内设钟、鼓。北门历代驻兵,嘉靖《衢州府志》载:“北营:自拱辰门左循城转与东营接,又自右沿城接于西城。演武教场:在郡治北,拱辰门内。”
  经历代战火,如今已无任何北门城楼的踪迹了。然而,在1942年前,北门还曾雄峙一方,《风景画讲义》描绘的正是日寇侵衢前的北门城楼。市区藏家王汉龙曾收藏有北门最后一张残照,这张残照来自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东京日日新闻社于昭和十七年(1942)出版的《大东亚战争画报》(第八号),时间定格在1942年6月。可恨的是,这张照片上还有一个日本军人,正是这年的6月7日,衢城沦陷。
  古钟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是衢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也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衢州三怪”之一“独角怪”的传说之处,现已修葺一新。
  据《衢州市志》载,钟楼为明万历年间太守张尧文所重建,楼高七丈,条石筑成四门塔式基座。走在其中,真有“四省通衢”的感觉。原基座上有二层重檐歇山顶式木结构楼宇。钟楼原有一口大铜钟,重达1.5吨。据民国《衢县志》载,钟楼系祥符寺报火警兼司昏晨而立。铜钟上层铸《心经》一篇。中层铸花、木、鸟、兽。下层铸铭词一篇,其文为:“合土为范,铸金为镛。质秉其粹,音来自空,满无边际,耳根圆通。提撕作息,擅有宏功。是大法器,居楼之中。层楼摩霄,作镇维雄。官兹土者,丽兹土者,声名福泽,并此声名,施于靡穷。”可惜的是,1942年,日本军国主义者攻占衢州时掠走了此钟。
  北门街区有清代至民国年间的古民居70余幢,受徽派建筑和东阳木雕的影响,北门街的木雕有圆雕、浮雕等,内容以人物、花卉为主。北门街区自2007年开始,经过多年保护、整治、修缮,如今已是一条民俗风情文化街。传统的古董店、特色小吃店、打金店正与咖啡馆、酒吧等混搭在一起,是城市沧桑演变的缩影。
  北门街上的古迹主要有赵抃祠、都堂厅、王玑牌坊、高斋、四角门厅、孔氏民居、忠烈庙等,特别是大中祥符寺遗址,这里曾被弘一法师赞为:“胜境标绝,为三衢诸刹之冠。”
  当时间的残片飘摇若流风之回雪,文化便成了摆渡老街精神、风俗、生活形态的归依。

  夜幕低垂,旅行的步子渐渐疲惫,一条古街的出现突然振奋了一双双寻旧的眼睛。衢州北门老街,站在牌坊下远远望去,长长窄窄的古街,一头连着北城门,一头牵着钟楼底。牌坊这边是历经千年风霜的古街,另一边却是沧海桑田后的繁华街市。

  从衢州最热闹的上下街,穿过大中祥符寺遗址,到了北门街。窄窄的斜衔一如岁月的拥挤,蜿延流淌的旧事写满斑剥的墙壁,脚步敲响年轮也敲响衢州的过去,一条古街生动了一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