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 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在新的形 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 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的重大任务。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曳的有关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 为重点,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 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 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政府主导。从基本国情出发,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按照一定标准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实现社会公平。
坚持社会参与。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培育和引导群众文化 消费需求。
坚持共建共享。 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协同机制,明确责任,优化配置各方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 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统筹城乡公 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 整合利用闲置学校等现有城乡公共设施,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推进“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完善农家书屋出版物补 充更新工作。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用户接收设备配备工作,鼓励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维 修服务网点。 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 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五)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略结合,编制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 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老少边穷地区服务和资源缺口,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 以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文化帮扶等为重点,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落实对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文化建设 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及西部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的政策。 加强边境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促进地区对口帮扶,加大人才交流和项目支援力度。 深入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文化工作者专项支持计划。 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挖掘、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改善。
(六)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 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 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
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和向中小学 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影片、戏曲工作。指导互联网网站、互联网文化企业等开发制作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作品。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公共文化服 务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实施盲文出版项目,开发视听读物,建设有声图书馆,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电视台增加手语节目或加配字幕。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加 快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 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七)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 供给能力,明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条件和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确立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政府保障底 线,做到保障基本、统一规范。各地要根据国家指导标准,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实施标准,逐步形成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个性、上下衔接的标准 指标体系。 标准以县为基本单位推进落实。 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提高具体指标。
(八)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土地使用、建设规模、设计和施工规范以及技术要求等标准。按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