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企业家应珍视“南孔”品牌
记者 巫少飞
    2017年底,中山大学管理哲学博士、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黎红雷来到衢州。在浙江衢州儒商会启动仪式上,黎红雷作了“儒家的商道智慧”讲座。
    此前,黎红雷刚在海南主持了以“中华文化构建新商业文明”为主题的博鳌儒商论坛2017年年会。来到衢州后,黎红雷首先造访了孔氏南宗家庙。他对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孔洙让爵”一事。黎红雷说:“孔洙以‘宁违荣不违亲’的精神,情愿将‘衍圣公’的爵位让于曲阜宗弟孔治,让南宗保持了尊严,保持了士人的脊梁,更保存了民族大义。”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黎红雷引《论语·泰伯篇》说:“在孔子看来,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而孔洙在‘价值’与‘利益’的选择中,坚持了儒家价值的辉光,这就是泰伯的精神、儒家的精神。”
    “《论语》中,唯一一个经商的是子贡。子贡作为孔子的弟子,既能成功经商致富,又能遵循儒家之道,还能坚定地捍卫孔子的形象,这样的人称之为‘儒商’,确属实至名归。”黎红雷说:“与子贡同时代的,还有另外一位著名的商人,就是先从政后经商的陶朱公范蠡。范蠡不是孔门弟子,但其‘富而好德’与孔子‘富而好礼’的精神是相通的。”
    “当然,最早出现‘儒商’一词,当在清康熙年间,是一名叫杜浚的人在撰写《汪时甫家传》时,首次使用。”黎红雷认为,关于当代儒商,学界各抒己见,但基本上都是沿着传统儒商的特征进一步发挥。儒商就是“儒”和“商”的结合体,儒是儒者的楷模,商是商界的领袖。简单地说,儒商就是具有儒者风范的商界精英。儒商既有儒者士大夫的精神与灵魂,又有商界人士的精明才干。以儒术师贾事,用儒意以通积著之理。有君子之风,行治理之学,明义利之辩,守诚信之心,德创财富,道济天下,以道兴商,以商弘道——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儒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与传统的工商业相比,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经营、领导等问题,既需要技术上的手段,也需要文化上的智慧。管理技术固然可以向西方学习,但管理文化却只能吸收本民族文化的营养。黎红雷认为,北宋是儒学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儒学主要是以“周孔之政”的面貌出现,人们看中的,更多的是其中的治国理政之道。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谈就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到了北宋,从宋初三先生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儒学则主要是以“孔孟之道”的面貌出现,人们看重的更多是其中的修身养性之理。“治国理政之道”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管理智慧,“修身养性之理”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伦理智慧。
    “管理”还是“伦理”?黎红雷认为不必过多纠缠此问题,因为在经典儒学那里,修身养性与治国理政本来就是并行不悖的,即《大学》里提到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继续了以往传统的我们,只能说,儒家的智慧既是治国理政之道,也是修身养性之理。
    “在我看来,所谓当代儒商,就是践行了儒家商道的当代企业家。其行为包括:尊敬儒家先师孔子、承担儒家历史使命、践行儒家管理理念、秉承儒家经营哲学、弘扬儒家伦理精神、履行儒家社会责任等。”黎红雷概括了当代儒家商道的八大智慧,即拟家庭化的企业组织形态、教以人伦的企业教化哲学、道之以德的企业管理文化、义以生利的企业经营理念、诚信为本的企业品牌观念、正己正人的企业领导方式、与时变化的企业战略智慧、善行天下的企业责任意识等。
    黎红雷表示,在当代社会,儒家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睿智的解释力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他希望,衢州的企业家,应该珍惜、重视“南孔”这一品牌,办好企业、发展经济、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