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文化魅力独特
    记者 俞施
    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统计局编制的浙江省文化发展指数(CDI)2016年度评价报告正式发布。以2015年全省文化发展指数为基准值100计算,衢州市评分为105.3分。
    我市文化产业优势在哪?传统文化如何推陈出新?衢州文化如何走出去?本报记者独家专访市文化广电出版新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郭少军。
    记者:您会用哪个词来形容近些年来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郭少军:精彩纷呈。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市”战略目标,文化产业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过去一年,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重大文化项目工作、文艺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原创大型婺剧现代戏《橘红满山香》获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衢州市水亭门文化创意街区、龙游县商帮聚宝古街文化创意街区上榜2017年度浙江省文化创意街区。我们还举办多场文化活动,深受市民喜爱。
    记者:我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是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在当下继续焕发生命力?
    郭少军:衢州不仅有南孔文化还有烂柯文化。为了充分挖掘我市历史文化内涵,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市打响“衢州有礼”南孔文化区域品牌。启动儒学文化产业园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课题研究和衢州市儒学文化产业园区公众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与社会力量合作的衢城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馆。此外,还积极引入民间力量参与文保单位的管理和经营,建设“文化志愿者之家”活动阵地、廉政文化和孝文化教育基地,市区天后宫、赵抃祠等6个重点文保单位今年已接待游客14.3万人次,同比增长约30%。
    记者:文化发展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我们如何扩大衢州文化品牌影响力?
    郭少军:近年来,我市积极打响南孔儒学这一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互联网+”等来扩大衢州文化品牌影响力。2017年,中国儒学馆联合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组织了三期200多人的教师培训团。通过文化部“欢乐春节”“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项目及“孔子学院”等多渠道,引领衢州文化走出国门。此外,还积极探索新时期山海协作模式,深化大协作,谋划一批重点文化会展、文化活动互助展示,文化资源互联共通项目,清单式、项目化推动“杭衢山海协作”文化合作落地落实,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势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