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这一年磅礴嘹亮的衢州文化乐章
记者 徐聪琳 通讯员 陆冰凌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亦是激荡一座城市精气神的旗帜。今天,衢报传媒集团联合衢州市文广局共同发布2017年衢州文化工作亮点,借助深情回望,更好地激励开拓未来。
回首2017年,一项项文化工作犹如星辰闪耀着灼灼光芒,在三衢大地的上空,呈现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它们无不彰显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引领,集聚了城市的历史力量,浓缩了城市的人文追求,更是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开拓奋进的生动写照。
南孔朝圣,世界大同
2017年7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简称“汉硕”)本土教师来华培训班在中国儒学馆举行开班仪式。这是继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儒学文化体验中心在中国儒学馆揭幕后,第一批来衢参加培训的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尽管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是中国梦的传播者、“一带一路”的见证者、衢州故事的讲述者、南孔文化的弘扬者。
杭衢协作,山海新曲
2017年11月28日,“深化杭衢山海协作”文化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中国儒学馆举行。“深化杭衢山海协作”文化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是杭衢两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合作的新起点。在未来的五年里,两地将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通过重点文化产业合作、文化人才交流协作、文化活动互动展示、文化资源互联共通和文化职能部门协作等项目化合作,实现两地文化资源共享、文化信息互通、文化活动互办、文化项目合作和文化管理协作,通过两地在文化领域的共建、共创、共享,更好地提升两市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艺精品,精彩纷呈
2017年9月,浙江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名单公布,我市此次共有3部作品获选,它们是西安高腔传习所创作的现代婺剧《橘红满山乡》,开化作家孙红旗“十年磨一剑”创作的长篇小说《国楮》,以及电影《烽火芳菲》(与杭州市合作)。至此,全市“五个一工程”奖项达到了15个。
产业盛会,文化自信
2017年12月,第二届(2017)衢州市文化产业博览会惊艳亮相,除了非遗场馆、黄蜡石馆、工艺美术馆、“衢州有礼”精品展馆等一系列展示衢州文化发展和特色的展馆外,还增添了各县(市、区)的“专属”文化展示馆。13大场馆首次集结亮相,吸引了国内外多个优秀文创项目参与其中。传统元素和新兴科技在文博会现场交相辉映,市民在文化中感知科技,增强文化认知、文化自信。
流动加油,幸福流淌
2017年,衢州继续深入开展流动文化加油站服务,开展文化惠民“五送活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全市共送戏1528场、送书186396册、送电影21500场、送讲座展览800期、开展文化走亲85场、培训文艺骨干56222人次。坚持小切口、实打实和群众直接受益的原则,如今,文化惠民已成为我市文化系统办实事的载体,更为全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全民悦读,长明之灯
2017年9月底,衢城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南孔爷爷的书房正式开馆。衢州市图书馆鼓励、支持民营机构樊登读书会参与,联合打造的南孔爷爷书房,是政府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次尝试,为衢城打造了一座24小时不打烊、全免费、自助式图书馆。
把根留住,守望非遗
对非遗的抢救性记录,绝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2017年9月,衢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推出“衢州非遗纪录”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提供衢州非遗领域的资讯传播、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资源展示、学术交流等服务,为公众打开了一扇观察和了解非遗的文化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