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园区的前世之旅,你知道吗?

        文化底蕴是文化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今的高楼大厦,曾是胡同里的灰墙红瓦;今天车水马龙的现代剧场,曾是小商贩吆喝买卖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琉璃厂、西海48文化创意园区和北京天桥演艺区那古老悠长的历史文化。

琉璃厂文化街



琉璃厂旧照

清初,各地赴京参与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居住在这一带,琉璃厂遂发展成为古玩字画、笔墨纸砚、雕板镌碑的集散地。乾隆时开馆纂修《四库全书》,编修者“各以所校阅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琉璃厂书肆访之”,其文化氛围的浓厚可见一斑。至民国时期,“听戏、吃小馆、逛琉璃厂”更是被称为文人的三大乐趣。

根据《鲁迅日记》的记载,鲁迅在北京生活的14年间,去琉璃厂的次数高达480次,购买图书、碑贴3800多册。


北京沦陷时期,琉璃厂逐步落入萧条,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有所好转。1980年琉璃厂文化街整修重建,东西琉璃厂两街之间架起一座汉白玉仿古石桥,大小铺面店堂收拾一新,砖雕彩绘又一次鲜亮起来,如今的琉璃厂这才逐渐成形。

西海48文化创意园区

西海48文化创意园区由北京西海四十八文化创意中心运营,坐落于什刹海西海南岸,史上曾为明朝正德年间的普济寺,其核心建筑是普济寺仅存的殿堂毗卢殿。2013年,政府投资修缮普济寺旧址,并于次年将其作为西海48文创园艺术中心投入使用。

普济寺殿堂


西海48文化创意园的特点之一便是寺庙与园林结合。园区所在的“什刹海”地区,据说曾有普济寺、慈恩寺、龙华寺、什刹寺、观音寺、净业寺、广化寺、药王庙、火神庙和法华庵这九寺一庵,合为“十刹”,因此又称“十刹海”。而这“十刹”,也都是风景隽美的寺庙园林。

作为寺庙园林中的佼佼者,普济寺的景致更是别具一格,曾被作为康熙年间内阁大学士明珠的家庙,明珠之子纳兰性德也在此留下“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的词句,其景色之美可见一斑。而如今的西海48文化创意园区传承普济寺的独特美感,雅致、静谧地卧坐在西海旁。

园区一角

天桥演艺区

2015年11月,天桥艺术中心正式开门迎宾,曾经的“酒旗戏鼓天桥市”,成为国家大剧院之外北京的第二座现代化剧场集合体。


过去的天桥,多的是身怀绝技的艺人,说起他们不得不提“天桥八大怪”。从清末的穷不怕、醋溺高、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