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中 李庆庆 孔勇
11月26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6周年的日子。6年来,研究院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谋长远、明思路,抓关键、求突破,用实际行动回应总书记的嘱托。
“我们要让儒学温暖世界,让孔子照亮人心,让我们的民族走向复兴。”在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品格、精神观念、思想文化的集合体,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弘扬的外在表现形式。孔子研究院正按照“讲清儒学、融入时代”的总体思路,持续在“潜心钻研,在儒学研究、国际交流这些可做的工作中发挥作用,在世界儒学研究和传播中始终保持充分话语权”和“结合对孔子儒学的传播,搞好‘四个讲清楚’,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起到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的“两端”发力,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作出贡献。
立足“两创”,让儒学融入时代
中国有着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讲文化自信,中国有充足的底气。而儒家文化,因其学说中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畅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阐释;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论述等,时隔千年依然具有着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不仅为时代发展提供思想启迪,更直接作用于“人心”,助推社会的发展。
不论是人人都可信口拈来的“礼之用,和为贵”“克己复礼”,还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说到底,儒家思想是对个体如何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要求,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有益规范。这些千年传承下来的思想精华,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和谐”“诚信”“友爱”等字眼,同样也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生发。
为用好地处孔子家乡的优势,更好地对儒家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孔子研究院潜心钻研、深化研究,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儒学研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一方面注重挖掘和阐释儒家文化中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承办学习“四个讲清楚”征文评选座谈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儒学研究传播高地座谈会、儒家文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座谈会等活动。另一方面,坚持古为今用,深化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时代价值研究,先后获批“中国曲阜儒家石刻文献集成”“世界书院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传统‘八德’思想时代价值辨析研究”“儒家文化与青少年德育价值观研究”等省部级课题24项、市厅级课题34项。出版《儒学精神与中国梦》《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世界孔子庙研究》等学术著作52部;发表学术论文537篇,其中核心期刊近100篇;获得各类学术奖励23项……在儒家文化时代价值的研究上,力求做到正本清源、厘清偏见、获得更广泛的公众认可,进而促成儒家文化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积极影响,通过文化自知带动、确立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
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在用时代乐于接受的形式为中华儿女注入精神滋养。
“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既要把我们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又要把传统文化推广到民间,推广到大众,走进我们国民的心里。”杨朝明说。
为在文化“登峰”的同时做好“落地”文章,孔子研究院立足“两创”,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干部是主导,学校是主场”的理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融入时代。
按照“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研究院近年来坚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的有益基因,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新路径。从与方正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系统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种最核心的传统美德,成为政德教育的好教材,得到中纪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可,被列入中纪委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的推荐书目;到积极参与济宁市干部政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形成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再到打造精品课程和独具特色的现场教学点,先后承接教学班次334期,培训人员15800余人次……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从古人的理念中汲取为政之德。
与此同时,研究院十分注重依托学校教育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植入青少年的心里,融入个体成长的全过程。
学校教育是最成体系的知识和价值传播阵地,通过学校教育加大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正面传播也随之成为重要渠道。近年来,孔子研究院编纂的国学教材在很多国学课堂试行,被选入省教育厅指定用书的《中国传统文化》(小学到高中),将传统文化深入学校阵地,经典诵读、礼仪教育等也更多地面向中小学生展开。为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院还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参与《“国学达人”挑战赛》《论语大会》等电视节目录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国学热;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有意识地通过多样化的文艺产品,综合运用各种媒体表现形式,推出一系列影视文艺作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使之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掌握话语 让儒学走向世界
孔子思想是具有国际性广阔思维的学说,通达天下,包容万物,蕴藏着解决当今世界诸多现实难题的重要启示,它源起中国,却能远渡重洋传播全球,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学的研究和推广上,孔子研究院开展的工作起到了因势利导的作用,让世界多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
要在世界儒学研究领域获得更高的“话语权”,首先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作支撑。对此,孔子研究院积极推进儒学人才高地建设,初步打造了一支由1名儒学大家、4名泰山学者、7名尼山学者、1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名齐鲁文化名家组成的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儒学研究名家队伍与核心团队。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学术能力建设,获批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8项,出版学术著作25部,发表学术论文112篇,组织开展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新见材料与传统文化展望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学术活动150余次,极大地提升了研究院的学术地位。特别是孔子研究院组织策划实施的《儒学跨文化辞典》对外翻译项目正在积极推进,该辞典选取孔子及儒家思想中的关键词语,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翻译成符合西方语境及阅读习惯,准确表达思想含义的中英文对照普及版工具书,向国外传播儒家文化。
为结合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做好“四个讲清楚”,孔子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