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逊 继父志 传论语 践行儒学真儒士

2018年2月2日,钱逊在家中签名赠书。 受访者供图

姓名:钱逊

性别:男

终年:85岁

去世原因:病逝

去世时间:8月22日

生前身份:钱穆之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北三环边上的一幢写字楼里,一位身着素色对襟衣的长者,十余人围坐在身旁,轮流诵读《论语》后自由讨论。这样的场景再也看不到。

8月22日凌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钱穆的第三子钱逊逝世,享年85岁。

1933年10月13日,钱逊出生于北平,五兄妹中排行老三。鼎革之际,钱穆离开内地,创办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新亚书院,最后定居台湾。16岁的钱逊,已读过《列宁文选》,选择到清华大学历史系求学,1953年毕业回清华,任马列主义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师。父子一别31年。

后来,钱逊转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与父亲渐渐靠近。退休后,他主要从事社会活动,致力于儒学研习与普及教育工作。

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刘巍为老师写下挽联:“继父志弘正道难得真儒直士,传论语训钱学独为至亲尊师。”

很少主动提及父亲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之子,钱逊在多次采访中均被问及父亲。这时,他大多沉默以对,或答“不了解”。与钱逊共事10多年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回忆,他从不主动提起:“这种话题,一般都是我们好奇问问,他说几句。”

钱穆自1937年辗转各地任教,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无锡与妻儿团聚。赴港之前,父子相处的时日并不算多。

2014年接受《环球人物》采访时,钱逊提及父亲:外出经过他的书房时,总是小心翼翼,“因为父亲书房外走廊上铺地的方砖,因时间悠久有些松动,踩上去就会发出响声。我怕给父亲知道了,不让玩,而要我回房读书。”

在这间书房里,钱逊认识到了和父亲在思想上的“距离”。读中学时,钱逊已然是一名进步青年。他给苏联大使馆文化处写信,收到免费寄回的《列宁文选》。钱穆看到后,把他叫到书房,拿了一本《曾国藩家书》。他在一次采访中也忆及此事,直言当时心里很抵触,“我是进步的、革命的”。

1953年大学毕业后,钱逊回清华工作,任马列主义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师,直至1981年。钱穆后半生定居台湾,继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当时海外有说法,钱穆有一个孩子在大陆和他唱对台戏。

对于将父子二人对立起来的说法,刘晓峰并不认同。他回忆,钱逊曾说起在清华上学时喜欢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刘晓峰认为,彼时钱逊虽是一名革命青年,但仍对传统文化心存爱好。此外,他了解到,钱逊拒绝过写文章批判父亲的要求。

1980年夏天,阔别31年的钱氏父子在香港短暂相聚。当时,钱穆已经85岁高龄,钱逊也年近半百。

父子恢复联系后,钱穆寄了许多自己写的书,他在信中嘱咐钱逊一一细读,“万勿粗心求速,随便翻阅,将一无所得。”

钱逊将父亲的书送给学生看,还将钱穆著作赠与门下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刘巍。刘巍记得老师很少主动提及父子关系:“但他很尊重自己的父亲,努力向他学习。”

从马列到中华文化

钱逊将自己的学术道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段学马列,教马列;后段学习、传播中华文化。转变,在上世纪80年代后。

与父亲恢复联系后,钱逊的学术思想逐渐转变,与父亲靠近。钱逊的小传中写道,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清华大学考虑恢复文科,于1982年建立文史教研组,并将其调入。钱逊随之转入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研究,选择以古代人生哲学为研究方向:“后得读先父著作,并以此为学习的主要进路。”

1986年,刘晓峰进入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工作。他分析,钱逊学术思想的转变,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他的研究中一直有对现世深切的关怀。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钱逊便在论文中探讨义利之辨。

“我们认识时,钱老师基本上已经完成这个转变了。”刘晓峰认为,最初来清华求职时,钱老师读了他发表的主张振兴传统文化的论文就很赞赏。那时钱老师就在寻求志同道合之人一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从马列到中华文化,“并非纯由个人所选择,而是顺应和反映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刘晓峰回忆,钱逊曾自述,自家老房子和新房子之间有一过渡的连接处,他在那里照了一张相片:“这就是我的人生位置。”

对于所走两段道路,钱逊自称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但没有后悔。如果可以套用正、反、合的公式的话,经过学和教马列的第一阶段和学习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第二阶段,经过了“正”和“反”的阶段,未来将是向更高的“合”的阶段发展:“将是向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相结合,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向发展。成就未可期,可为的只是不懈努力而已。”

学《论语》中心是学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