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七十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直到到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才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取代。
所谓黄老之学,打的是黄帝和老子的旗号。它实际上是老子之言,道家学说跟法家学说结合的一个产物。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陆贾、盖公,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生息。
从汉初,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七十年的时间里,在黄老之学的指导之下,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西汉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
主观上看,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
黄老思想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力增强。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存在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随着汉初政治日益稳定,经济逐渐复苏和发展,王国羽翼日益丰满,王权日益膨胀并逐渐浮出水面,从惠帝时期的诸侯不听天子诏觊觎王位,特别是文帝时期发生了济北王和淮南王叛乱,景帝时期还发生了“七国之乱”几乎动摇了王国的统治,诸侯国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王国的诸侯权力很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了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
客观上看,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发展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黄老之学与儒家之学的竞争在武帝初年已经达到了顶峰时期了,但实际上,儒家学说与黄老学说的竞争远在景帝朝已经发生了。
景帝朝曾经发生过一个重大的事件,有一个儒家学者辕固生,他是一个《诗》学博士,讲《诗经》的。辕固生提倡儒学与另一个提倡黄老之学的一个读书人黄生,曾经发生过一场辩论。辩论的主题,就是像商汤,像周武王,他们取代前朝是尊奉的天意呢?还是以臣弑君呢?儒家历来是主张汤武革命,顺天应人,所以儒家认为商汤代替夏桀,周武王代替商纣王,既顺应了天意,也顺从了民意,这是正义的,是对的。
但是黄生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商汤跟周武王取代夏桀和商纣王,是以臣弑君,就是以臣子的身份杀死了君主。黄生还讲了一个理论,他打了个比喻。他说帽子再旧,帽子也得戴在头上;鞋子再新,鞋子也得穿在脚上。他的意思是说,君主再有过错,他也还是帽子,臣子再有才干,他也还是鞋子。帽子跟鞋子不能颠倒位置,臣子跟君主不能颠倒位置,这就是黄生的主张。
黄生强调帽子跟鞋子不能换位置,实际上强调的是君主跟臣子不能换位置,他说这个出发点是为了维护西汉王朝的政权,他是希望做臣子的任何人都不能把皇帝给推翻了。臣子再优秀他还是个鞋,皇帝再昏庸他还是个帽。他希望西汉王朝建立以后不允许再出现以臣弑君的现象。但他这个出发点有一个问题,他忽略了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刘邦不正是鞋子顶到头上去了吗?在刘邦那个时代,帽子是人家秦二世的,是秦王子婴的,刘邦是个鞋子啊,但是后来刘邦就做了皇帝了,他忘了这一点了。
所以辕固生就抓住这一点,反驳他了,辕固生说要照你怎么说,汉高祖刘邦夺了秦始皇的天下,这怎么解释呢?黄生一下子不能自圆其说了,他没法回答了。当时主持辩论的是汉景帝,汉景帝一看就采取了一个办法,不讨论了。搁置争议,把这个争议冷冻起来,不讨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