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到6月1日,2019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在北京举行,这场精彩纷呈的服务贸易盛宴,释放着中国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强劲信号,也体现着越来越浓的文化味:故宫博物院首次成为10个分会场之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中国国际文化产业投资贸易大会等活动吸引国内外众多专业人士;北京对外文化贸易政策和企业推介会举行……
近年来,我国文化贸易持续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巨大的潜力和良好发展氛围正在使中国的文化贸易站上风口、御风前行。
1.文化贸易站上风口
北京老三宝:景泰蓝,象牙雕,北京烤鸭呱呱叫。北京新三宝:故宫口红牛栏山,天猫一溜老字号。2019年,“天猫新文创”计划推出,助力文创行业的商业化以及触达更多的消费者……在“京交会”举行的第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一系列与文创产业相关的内容在现场发布。
在日前深圳举行的第十五届“文博会”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企业代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音乐及音乐剧产业中心首次亮相。据产业中心主任崔元星介绍,该基地以音乐剧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推动原创文化精品“走出去”登上世界舞台,并“引进来”全球经典剧目,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国家的不断激励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37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
自2007年以来,每两年政府有关部门都会发布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目录也已成为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商务部、中宣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上,298家企业和109个项目上榜。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相关负责人分析指出,这些重点企业和项目通过贸易的方式将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以各自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力量。从企业类别看,以文化服务出口为主的企业约占70%,以文化产品出口为主的企业约占30%。这些骨干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文化出口额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走向核心技术和标准出口,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慎峰表示,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平稳发展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带来新动能;国内外市场对中华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政府和企业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投资的不断加大,为对外文化贸易注入持久动力。
2.精耕细作补齐短板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领域的相互融合与发展已成大势所趋,5G通信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革命最大的风口之一。调查机构预测显示,到2025年,5G网络将在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商用。其中,中国的5G覆盖率将达到25%。
近两年来,我国的网络文学在海外受到追捧,正在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崭新载体。在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中,文化信息传输类企业比重有所上升,约占文化服务类企业的30%,其中从事数字出版、数字影视、网游动漫的企业日益增多,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在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方面,跨境服务平台、影视国际合拍、海外营销渠道建设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增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势头较好,但文化产品种类数量有限、文化服务逆差较大、文化贸易结构不平衡、文化贸易服务平台不成熟、文化创新企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贸易逆差依然存在,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较低,创意能力不强,能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适应国外受众习惯的偏少,国际的传播力、影响力还不够大。此外,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比较弱,在全球创意链分工中尚处于低端地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2017—201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还可以看出,名单中入选的企业和项目多集中于东部地区——2017年,东部地区文化产品出口占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文化服务出口占我国文化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均超过九成。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要在产品品质上精耕细作,补齐文化服务贸易短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指出,未来要创新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就要聚焦技术密集、创意密集为特征的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促进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从注重产品贸易向注重服务贸易转变、从注重市场占有率向注重文化内涵感染力和社会价值引导力转变。
文化贸易结构亟待优化,迫切需要规划建设一批以文化出口为导向、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功能载体,以形成我国文化贸易的竞争新优势。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参与主题将更加多元,文化贸易载体将不断升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将进入更高速度、更高质量的增长阶段。”张慎峰表示。
3.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上海徐汇区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与新加坡自由港合作,打造了国内首个纳入自由港全球服务体系的艺术品保税综合服务平台,为苏富比、佳士得等百余家艺术机构提供艺术品专业服务——2018年以来,已流通展品近120件,总货值逾9亿元。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国好舞蹈》《征途口袋版》等手游产品的出口,为中国自主研发大型在线手游树立了极大信心;2016年,企业外贸创收4926.782万美元。
毫无疑问,数字文化是上海徐汇区的产业高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指出,随着中国5G相关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5G成为引领当代世界信息化发展的领跑者之一。在与工业、交通、农业等垂直行业广泛、深度融合之外,5G也将对社会文化、新文学、新艺术、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等产生重大影响,催生更多创新应用及新业态。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贸易发展呈现出服务化、数字化趋势,跨界融合不断加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为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增长,优化文化贸易结构,提高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质量和效益,2018年,中宣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公布了首批13家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名单。
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上海市徐汇区、江苏省无锡市、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四川省自贡市、云南省昆明市、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这13家基地既包括行政区域,也包括经济和文化类园区,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