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柯城:“创文”之花遍地开


日前,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018年度测评结果出炉,衢州市在全国113个地级城市中,以92.31的得分排名第八。作为衢州的主城区,柯城区是衢州市“创文”的主战场、主力军,“共建+专班”“网格+创建”“文明+有礼”等一系列创新机制,为衢州“创文”贡献柯城力量,让“创文”之花遍地盛放。

  “共建+专班” 跑出柯城“加速度”

街道、市场监管、志愿者联合整治农贸市场

  结束了一周的工作,很多人都会选择放松放松。但有这样一群人,放弃休息的时间,放弃与家人朋友团聚的机会,选择了争分夺秒工作……

  衢城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足迹……不同的岗位,同样的目标;不一样的故事,一样的感动……他们,就是柯城区“创文”路上加速“奔跑”的“创文”专班。

  2017年年底,柯城区全面创成省示范文明城区,成功完成了衢州市获取全国“创文”提名资格的前置条件。2018年,是衢州市“创文”全面启动的开局之年,为了更好地做好“创文”工作,柯城区抽调区文明办、爱卫办、住建、综合执法、市场监管、教育、档案等部门64名精干力量,坚持党建统领,迅速组建了柯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专班,其中32人实行集中办公。

  面对至少占了全市工作量60%以上的创建工作任务,整个专班迅速联动起来。全区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干部群众在统一的作战体系下一同行动,一同解决问题,工作完成之后,再检查、再整改、再落实,形成工作闭环。压实干部创建责任,区四套班子领导全部下沉到社区、网格“带兵作战”。同时,在每周“周二无会日”,3000多名市、区两级机关干部(除窗口部门和值班留守人员外),全部下沉到网格参与“创文”工作。

  “‘创文’不留白,就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柯城区“创文”专班负责人说,为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载体,完善好的机制做法。

  专班人员傅彩燕在“创文”过程中,发现绿茵名都小区之前没有停车位,200多辆车直接停上绿化带。面对这一问题,她邀请小区业委会主任、上级领导现场察看后,想出了新办法:路面拓宽1.5米,车辆竖着停,可以多停上10多辆车。梅花小区中心地块农民自建房共有300户,该地块有的村民在自家门前屋后搭建阳光房、建车库、养家禽、种菜等。傅彩燕组织社区干部,对该小区存在问题进行摸底并列表,对难以把握的问题,对标做好整治方案,并利用晚上时间包干分片挨家挨户发放告知书、摸清每户底子及听取村民对“创文”的建议和意见,仅一周就拆违244宗,约10430平方米。拆违后,整个梅花小区都敞亮了,还安装统一的洗衣池,方便了社区居民。

  在日常工作中,全体专班成员按照各自联系的社区,用脚步丈量了每一个小区、每一个楼道、每一条街巷,每周两次的巡查督查,人均步行每天达到30000步以上,对辖区内情况,专班成员做到了如指掌,心中印有一张点位图,心中印有一份问题清单。

  整个“创文”期间,每位专班人员化身成为普通的“创文”工作者,奋战在各个小区、街巷第一线。从城市基础设施强化提升,到小区“十乱”整治,到交通秩序维护、小区“牛皮癣”大作战,到城市环境整治,整个柯城区的市容市貌乃至小区内部景观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网格+创建” 探索基层“创文”新模式

志愿者帮忙过马路,促市民文明出行

  “红色物业联盟”“红管家”“邻里汇”……在过去的一年中,借着“创文”的东风,柯城区许多小区在社区治理和物业管理上摸索创新做法。这一切的基础,是把网格作为基层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全区划分292个文明创建网格,画好网格作战图,每个网格都有对应的负责人,基本形成小事不出格,大事一起办的工作机制。

  推行党员联户工作制度,通过组建楼道“红管家”队伍,配合网格员负责做好一个楼道或者一幢楼的管理工作,实现“党员+居民”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多亏了热心的‘红管家’,我妈住在这里,家里人都很放心。”这几天,衢州市柯城区府山街道坊门街社区94岁居民黎银娣身体不舒服,子女找来叶根妹一起帮忙照顾。作为楼道里的“红管家”,平日里叶根妹就对黎银娣格外关照,经常陪她聊天、代她买菜,是老人的贴心朋友。

  坊门街社区位于衢州主城区,有常住户2716户,社区治安、卫生管理存在一定难度。没有物业公司管理的老小区,如何推动自治?去年以来,坊门街社区先行先试推出楼道“红管家”自治模式。“红管家”们主动走访居民,化解邻里纠纷,参与治安巡防,热情解难帮困,免费为民服务,渐渐收到成效。

  “我们从社区在职在册党员中,挑选具有较高威信、较好群众基础和较强管理服务能力的党员担任‘红管家’,确保每个楼道基本配备一名‘红管家’。”坊门街社区党委书记余黎莉介绍,“红管家”身兼宣传员、联络员、调解员、卫生员、调查员、指导员、代办员“七大员”角色, 全社区共有97名“红管家”,每名“红管家”联系一至四个楼道的10至40余户居民,结成一个民情联系网。“每月至少上门走访或者主动联系两次以上,做到‘生病要去看、民意要去听、政策要去讲、吵架要去劝、困难要去帮’上门五件事,社区每月召集一次会议,‘红管家’报变化、报隐患、报动向,做到人口清、户数清、变化清、问题清。”余黎莉说。

  “‘红管家’不拿一分钱,服务贴心,我们都敬重。”在居民眼中,在叶根妹、徐重秋等“红管家”治理下,社区楼道里坏了多年的灯亮了,地面污水四溢无人过问的现象不见了,卫生缴费有人帮忙跑腿了……住户和“红管家”之间有了信任,自管自治也走上了正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