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公布,衢州两地榜上有名!


九华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的核心区,同时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拥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华立春祭,以及梧桐祖殿、青铜毓秀古民居、寺坞古民居、郑廷宪大宗祠、邵氏读书台及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荥阳候夫人墓等人文古迹,是集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南孔文化为一体的文化高地。

九华立春祭在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也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华立春祭源远流长,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其代代传承的民俗文化与祭祀活动形式独一无二。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之一,立春祭是祭祀春神句芒的民间活动,自周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历史悠久。当地村民奉梧桐祖为“春神”,农历立春日为祭祀日,故为祭春。


每逢立春,妙源村就会举办梧桐祖殿祭祀春神句芒的庙会,形式古朴庄严。

们用最朴实的方式来迎接春天的到来,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祭春内容为祭拜春神、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扎春牛、扮芒神、贴春牛图;供祭品、焚香迎奉、演戏酬神;踏春、采春、尝春、带春等,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祭春民俗。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立春非遗民俗文化,九华乡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原则,持续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非遗资源项目,紧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大局,将非遗资源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

打造立春文化展示中心,通过声光影结合的现代化技术手段,重现立春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使游客获得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积极打磨以妙源村、茶铺村为代表的一批研学活动基地,打造以立春为主题主线的一系列衍生研学品牌,开展研学、团建、亲子游等各类活动,丰富游客体验。在“一乡千宿”金名片的示范带动下,持续致力于完善发展立春主题民宿和农家乐等文旅配套产业,壮大产业规模集群,提升文旅服务水平。

常山喝彩歌谣出现时间早,流传历史悠久。据《常山县志》(明万历十三年)及诸多家谱记载,民间闹新房唱喝彩歌谣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常山喝彩歌谣是常山县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是衢州市十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它是一种在结婚、上梁、祝寿、春种、秋收、开业等场景进行歌唱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谣,演绎仪式讲究,至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

2014年11月11日,常山喝彩歌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招贤镇是“常山喝彩歌谣”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在地,也是“常山喝彩歌谣”的发祥地。 招贤镇位于常山县东部,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是有着1300多年发展历史的“千年古镇”。招贤古渡、招贤古街曾盛极一时,既是衢州通往赣、皖等内陆地区的咽喉之地,更是商贾贸易、客旅往来的集散之地,陆游、杨万里等文人骚客曾在此豪情抒怀。镇域内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樊氏大宗祠,省级第一批传统村落——樊村村、五里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山喝彩歌谣的主要传承基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山喝彩歌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曾令兵现任为常山县喝彩协会主席、常山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自创自编喝彩近百种,进乡村、礼堂,收集整理了前辈们的手抄本、古籍百余本,汇编40余册喝彩词。不仅参加日常喝彩表演活动,还将喝彩文化表演至各种文化平台,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招贤镇抓好民间艺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完善常山喝彩歌谣民间艺术的发展资料,促进喝彩歌谣民间艺术的传承繁荣。


作为喝彩歌谣文化发源地,招贤镇积极重视“喝彩歌谣”传承与发展,近年来,招贤镇主动加大创建力度,一是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二是积极开展文艺队伍建设;三是不断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四是全面开展民间艺术普及活动。积极探索其与美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文化艺术乡村振兴。


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而设立的一个文化品牌项目,既包括美术、书法、 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民俗等传统艺术形式,也包括摄影、合唱、油画、农民画等当代兴起的文化艺术形式。每两年申报命名一次。目前衢州市共有“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8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