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是反映孔子思想的基本文献。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诸多方面,对当代治国理政、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孔子网特别推出【中国人为什么要读《论语》】名家谈系列,通过文化名家对《论语》一书的阐释,让广大读者对学习《论语》有更深入地了解和体悟。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
在西方,古希腊以“爱智”为“哲学”的精神特色,也对后来的西方文化起到了相当大的塑造作用。古代中国哲学就不是以“爱智”为特色,有些学者以“成德”或“明德”为中国哲学的特色,以与爱智形成对比,这些说法也都言之成理。
“爱”如果是爱好,“智”如果与学习有关,则孔子思想中有一个观念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好学”。“好学”绝不是孔子思想中一个普通的概念,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好学”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具有核心意义、基础性的观念。
孔子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这就是说,有忠信之德者并不少见,但“好学”之人则难乎见矣。从这句话也可看出,孔子是把“好学”看得比“忠信”更为难能的一种品质,虽然在道德德性的系谱中“好学”不见得比“仁”“忠”更高(忠信本来是春秋时代最重要的德行)。
另一个例子是,鲁哀公与孔子谈论,问及孔门弟子,孔子说: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孔门贤人七十,弟子众多,可是孔子却独许颜回为“好学”,颜回以外,则“未闻好学者也”,这再次证明了孔子的确把“好学”看成非常重要而难得的品质(德性)。《论语》另一则也记述: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此段与上例相同,不论哀公所问与季康子所问同时与否,孔子的思想是一贯的。
仔细体味《论语》中以上三段话,我们就可知,整部《论语》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置于全书之首,应非偶然。因为孔子对“学”、对“好学”的重视,确实非同一般。
我们也就知道,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一段话中的“志于学”的意义亦非普通,“志于学”亦即“好学”之志,所以“学”与“好学”既是孔子思想的发生学上的历史起点,也是他的思想生命的逻辑起点,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基础。
那么,什么是好学呢?
无疑,《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好学者的自道,好学首先是把学看作一种乐事。明代理学家提出乐学,这在孔子思想中是有根源的。反过来说,从学习中得不到“乐”趣,就不是孔子所说的好学者,也不是孔子理想的教育,责任不只在学者,也在教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孔文子是卫臣孔圉,孔子说孔圉所以被称“文子”,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此,好学不仅是个人独享的乐事,也是在“问”“闻”的交往活动中展开的。当然,当世好学者并非颜回一人,孔子自己就是好学之士,孔门之外,孔文子亦被孔子视为好学者。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里显然讲了好几个方面,如默而识之属思,诲人不倦属教,但“学而不厌”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确是一致的,体现了一种对学习活动的无条件的喜爱。这里“爱学”“好学”正与“爱智”成为对比,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