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南宗的发展演变---摘自《孔氏南宗与江南社会文化》

孔氏南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宗族。由于孔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孔氏家族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华第一家”。孔子后裔以“衍圣”“弘道”为已任,不断发扬光大孔子思想。然而,两宋之交由于金兵南下而引发的一场政治变幻,不仅导致北宋灭亡,而且给具有特殊地位的孔氏家族带来了重大影响,导致孔氏家族分立,其历史发展轨迹也由此发生了重大改变。孔氏南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形成的。在此后的近900年历史中,孔氏南宗经历了风风雨雨和沟沟坎坎,但始终不忘初心,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前行。

01.孔氏南宗的形成

南宋初年,中原板荡,宋室南渡,孔子第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在从父孔传的支持下,率部分族人扈跸南渡。辞别祖庙,依依不舍,南渡途中,历尽坎坷,后辗转来到衢州并寓居于此,衢州由是被视为孔氏家族的第二圣地,被史家称为“东南阙里”。这是导致孔氏家族分立为南、北两宗的根本原因。孔氏南宗经历了南宋时期的形成期、元朝初期到明朝中期的困境期以及明朝中期之后的复兴期等重要阶段。孔氏南宗在江南广大地区生息繁衍,支分派衍,从而开成了众多支派,对江南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孔氏南宗是与以山东曲阜为中心的孔氏北宗相对而言的。两宋之交,金兵大举南下,由此引发的一场政治变幻,不仅导致北宋灭亡,而且对孔儿子后裔的历史命运以及孔氏家族的发展轨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炎二(1128年)秋,孔子第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及其从文,中奉大夫孔传奉诏,前往扬州陪同宋高宗郊祀。陪祀之后,孔传、孔端友返回曲阜。然而就在此时,金兵大举南下,在万不得已的危急形势下,孔端友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北宋政和年间所颁铜印等家传珍宝,率领部分近支族人扈跸南渡。建炎三年(1129年)初,宋室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安顿之后,孔端友即上疏宋廷,“叙家门旧典及离祖丧家之苦”。宋高宗因孔端友等人扈跸有功,于是赐家衢州。从此,孔子后就在衢州安家落户,孔氏宗子居于衢州。皇统二年(1142年),金政权为统一思想, 加强对汉民族的统治,册封曲阜孔拯为衍圣公,孔氏大家族由此正式分立为南、北两宗,隶属于不同政权。正如《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志》中所说:


靖康之变,曲阜中衰,而南渡族属因宋室南迁而形成南宗,衢州也就成为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史称“东南阙里”。




阙里——春秋时孔子住地,在今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因有两石阙,故名。孔子曾在此讲学。后建有孔庙,几占全城之半。旧亦曾用作曲阜的别称(《辞海》1989年版)。衢州地处东南地区,因孔氏南宗家庙在此,故被称为“东南阙里”。


摘自:《孔氏南宗与江南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