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非遗|杨继洲针灸(三)

杨继洲(约1522—1620),原名济时,字继洲,以字行。明代三衢(今浙江省衢县南六都杨村人),是明代著名针灸学家。


据《中国医籍考》卷二十二载,杨继洲家学渊源,其祖父杨益曾任太医院太医,声望很高。杨氏家中珍藏有各种古医家抄本,所以杨继洲得以博览群书,通晓各家学说。他年幼时专心读书,博学绩文,热衷科举考试,后来又弃儒学医。杨继洲一生行医4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针灸精通,治病时常常针药并重。《针灸大成》的内容是杨继洲早年编纂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又辑录了《神应经》《古今医统》《针灸节要》等著作中的针灸内容,凡是明代以前的重要针灸论著,《针灸大成》都或多或少进行了辑录和引用。杨继洲针灸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杨继洲针灸,以《针灸大成》为基,历经六代,以里籍同乡为纽带,薪火相传。它既有精深的针灸技术,又不偏废药物治疗,主张针、灸、药三者并用,各取所长,形成了杨继洲针灸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重视基础理论、辩证选经、循经取穴、取穴少而精、讲究手法操作。杨氏家传与独创的操作手法, 丰富的临床经验,珍贵的针灸处方,都值得进一步保护、发掘、整理、继承。


 杨继洲集历代针灸之大成而撰述己见,其对针灸学承上启下的贡献很大。杨继洲结合自身的医疗经验,总结了针刺的“揣、爪、搓、弹、摇、扪、循、捻下手八法”。下手八法实际上介绍了进行针刺前的准备,它包括病人接受针刺治疗的正确体位、取穴原则、辅助手法等内容;下针后的几种最常用的补泻方法,并强调了催气、守气和气至病所的重要性,还阐明了出针的补泻原则和方法。


针灸是中医的精华,有2000多年的历史,已堂堂正正走向世界,国际上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传承应用。2010年11月,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针灸已经成为世界的针灸。

2014年杨继洲针灸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瑛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继洲针灸”省级传承人,在衢州这片土地上给针灸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金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继洲针灸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带头人,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浙江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及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衢州市针灸学会会长等学术职务。领衔团队获得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员、浙江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学科等众多荣誉。



杨继洲针灸文化倡导天、人相互协调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最高思想,阐发对宇宙间生死、寿夭、永暂、阴阳等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观点。在操作方式上,杨派针灸重视基础理论、辩证选经、循经取穴、穴少而精;讲究手法操作,尤以下手八法、十二字次第手法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