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窑衢州白瓷烧制技艺
衢州白瓷烧制技艺属婺州窑重要脉系,历史悠久,其主要工艺秉承婺窑古法制作流程。同时,在生产制作实践过程中,艺人在配方、雕刻、粘结和烧制上持续探索改良创新。
成品有瓷质细腻、晶莹玉润,皎洁透亮等特点,薄胎饰以浮雕刻花,美不胜收。
婺州窑是我国古代六大青瓷窑之一,主制青瓷兼烧青花瓷、青白瓷、彩绘瓷及褐彩瓷。唐宋以后衢州地区婺州窑群多以烧制青白瓷和白瓷为主,发展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衢州地区瓷厂和衢州白瓷已成为浙江省制瓷重点产地及重要产品之一。
婺州窑衢州白瓷流传于今浙江中西部地区,主要分布于衢州一带。柴福有著《衢州古陶瓷探秘》所述,衢州境域有古遗址107处;古窑址78处(计253座)。古窑场主要存于柯城沟溪,江山、龙游、开化、常山等县也有制瓷工场。
唐代窑址有龙游方坦窑和衢州柯城沟溪上叶窑,宋代窑址有江山龙头山窑址,元代衢江区全旺两弓塘窑址等,明清窑址有江山三卿口、开化龙坦等。
该烧制技艺也广泛流传于浙江中西部地区金华、衢州一带,因衢州地理位置优越,制瓷资源丰富,因此该技艺的发展以衢州为主,目前主要存于柯城区,辐射衢江、龙游、常山、开化、江山等县市。
婺州窑衢州白瓷烧制技艺始于东汉,在金华、衢州等地考古发掘中,都发现大批东汉晚期成熟窑址。在唐代进入鼎盛时期,并创烧了乳浊釉瓷和青花瓷。北宋时期烧制出了青瓷、青白瓷、白瓷、彩绘瓷等,明朝出现衢州开化龙坦白瓷。
据柯城沟溪碗窑村曾氏族谱,清康熙三十年曾氏69代孙曾毓鸾居衢州沟溪碗窑制瓷,迄今400余年。
新中国成立后,白瓷匠人经过持续实践,将技艺推至特定发展高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衢州成为浙江白瓷重点产区,制品融入百姓生产生活,家喻户晓。
该技艺以金衢盆地西部特有瓷土、长石等加工成特定配方加工烧成,在特定措施下形成莫来石晶体“鸟巢”结构,克服变形,可支撑巨大挂件、呈现高透明度外观,是独到技术。
高难度利薄坯,直径三十至五十公分物件需通体利成两至三毫米,再配合独特薄坯剔雕法,延续婺窑青瓷及乳浊釉瓷雕刻装饰手法并创新,在厚度不超3毫米薄坯上大面积图案剔雕,有高难度。
又因坯体图案雕刻需要,采用与同行不同的干坯粘接法,使其附件牢固稳定不开裂,是技艺又一特色,最后在古法还原焰基础上创新强氧负压烧制,成品玉质效果彰显。
该技艺自成完整且独特体系,目前主要有以曾贤娜、徐文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首的近百名传承匠人。
在漫长的传承发展中,经几代传承人的努力,制品现已呈现“薄如锦、洁如玉、滑如脂、明如莹”特色,具实用和观赏价值,为地方代表性名瓷,是中国重要白瓷系列之一,被誉为瓷中珍品。
目前,技艺已具备完整成熟体系,有独特风格和独门绝技,如独有原料配方(形成莫来石晶体“鸟巢”结构),高难度利薄坯,薄坯剔雕法及干法粘结等都是技艺突破。
婺州窑衢州白瓷烧制技艺是婺窑传承延续及创新发展典型,丰富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相关内容,丰富文化内涵彰显人文精神,现已成为本地外宣“文化名片”。
随着有关单位的重视,该技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发展措施,除了近万平米产销和传承培训场地、完善的设施和传承团队、每年七十余万经费投入外,还积极开展百余场公益普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