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孔学研成果系列:《孔夫子和他的嫡长孙们》电子图书连载(第六期)

— 第二章 —

孔端友扬州陪祀和扈跸南渡(2)


商议已定,孔端友和孔传就开始收拾必须带走的物品。除了生活用品之外,他们还选择带走祖传的四件镇庙之宝:


第一件是孔子夫妇楷木像。孔子去世安葬之后,众弟子为之守墓3年,而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子贡却因爱之深、念之切、敬之笃而独守6年。在守墓的日子里,子贡采林中之楷木,手摹了敬爱的老师和师母的坐像。孔子夫妇双膝前曲,正面蹲坐于台,孔夫子身着宽领宽袖长袍,双手合抱镇圭拱手胸前,头戴圆帽,帽顶刻站方槽一周,面庞圆长,双目横长突出,鼻高口合,唇卷而不露齿,鼻下两缕八字胡,下巴上三缕长须,两耳长而外突。这件珍宝一直由孔子的嫡长孙珍藏,到孔端友已经传了1500余年了。


第二件是唐朝画圣吴道子所绘的先圣遗像。吴道子曾经做过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后被唐玄宗招入皇宫作画,其先圣遗像就是为祭祀孔子而作。在孔子嫡长孙手中也已珍藏了近500年了。


第三件是孔传珍藏的孔道辅击蛇笏。孔道辅(986—1039年),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子第四十五世孙。他的祖父就是孔氏中兴祖孔仁玉,父亲是孔仁玉的第四个儿子孔勖。孔道辅在北宋真宗咸平年间,乡试成绩为兖州之冠。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及第,授宁州军事推官。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调任仙源县知县,后入京任职,历知谏院、直史馆等职。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十二月,因纠察刑狱不当,被贬知郑州,移知青州、许州、应天府。明道二年(1033年)四月,任权御史中丞。景祐二年(1035年)四月,移知兖州。宝元元年(1038年),任御史中丞。宝元二年(1039年)十一月,出知郓州。天寒上路,不幸染疾,行至渭州韦城驿病逝。孔道辅在宁州(今甘肃宁县)任职时,宁州天庆观真武殿里有蛇出现,盘踞殿梁而不去。众人皆以为神异,顶礼膜拜者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欲将此视为祥瑞之兆,上报朝廷。孔道辅却不以此为惑,即以手持之笏板对蛇猛力一击,蛇首碎而死。此事被宋真宗知道后,深为赞许。从此,孔道辅的击蛇笏也就作为孔家的珍宝而密藏了起来。元初,宋之宗室赵孟頫有《孔道辅击蛇笏》云:


以笏击蛇有孔公,义与段公击贼同。


事之巨细虽有异,正气愤激生于中。


伟哉孔公圣人裔,岂听妖邪乱民志。


即令槐木一尺强,气象凛凛含风霜。


子孙守之慎宝藏,绝胜象牙堆满床。


第四件是政和五年(1115年)皇室所颁“至圣文宣王庙朱记”印。这类印记乃皇家颁给京城及外处职司、诸军将校等使用的,其制长一寸七分,宽一寸六分。


孔端友收拾停当之后,又知照了颜、孟、曾三姓族长。这三姓分别是颜回、孟轲、曾参的后代。遵皇命,他们亦属衍圣公统一管理。三姓族长闻知孔氏族人议决避敌随高宗南下,自无疑意,唯衍圣公马首是瞻。待三姓众人收拾完毕,孔端友即令套车驾马,携老扶幼,与孔传一起,带领孔氏族人和三姓众人,匆匆上路了。他们一行的目的地自然是宋高宗之行在之所扬州了。


然而,事情并不像孔端友想的那么顺利。


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金兵攻占徐州之后,紧接着就奔袭扬州。二月初一日,宋高宗派江淮制置使刘光世帅部沿淮狙击金兵,又派兵护卫着皇子、六宫趋杭州。不料,刘光世却未遇金兵而自溃,刘光世变成了“溜光逝”。金兵畅通无阻地相继攻克了楚州(今江苏淮安)、天长军(今安徽天长县),距扬州仅剩百来里了。二月初三日,内侍向高宗报告,金兵将至,宋高宗无暇通知身边要员,就披甲胄仓皇出逃。蔡东藩在《宋史通俗演义》中是这样叙述的:宋高宗“到了瓜州(洲),得小舟渡江,随行惟王渊、张俊,及内侍康履,并护圣军卒数人,日暮始至镇江府……居民各夺门逃走,互相蹴踏,死亡载道。”金兵在耶律马五的率领下当晚赶到扬州,屠杀焚烧,百姓死者相枕籍,仓库中的金银财宝、官府图籍及御用仪物被扫荡一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维扬之变”。


孔端友和孔传带领的孔氏族人等自然无法在扬州落脚。他们也随着南渡的官吏百姓,步高宗皇帝之后尘,租舟过江。清朝乾隆年间,冯世科曾记述了一个鲁阜山神护楷木像的传说。这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自然不足为信,但却也可以看出孔端友南渡之艰辛。


高宗由瓜洲渡到江南,金兵已随其后。镇江、建康虽濒临大江,高宗觉得长江天险也未必挡得住金兵的锋芒,于是就决定南幸杭州。高宗车辇舟船急匆匆南下,自镇江出发,经平江(今江苏苏州),过秀州(今浙江嘉兴),于当月十三日到达杭州,遂以杭州为行在,住了下来。宋高宗之所以选择杭州为行在,除其地理位置优越而远离金朝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嘉祐二年(1057年)龙图阁学士梅挚出守杭州时,宋仁宗曾赐诗云: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剖符宣政化,持橐辍才流。


暂出论思列,遥分宵旰忧。


循良勤抚俗,来暮听欢讴。


高宗是仁宗的六世孙,祖宗赞赏的地方,当然是易于居住之处。


衍圣公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