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驰而不息“落”一子: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晋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背后
浙江衢州,在3月春光中频频“出圈”。前有歌手薛之谦高唱“你就像天外来物一样求之不得”,后有衢州文旅局长花式“变装”,以短视频为家乡代言。现在,衢州又增添了一块稀有的“国家级金字招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3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命名滨海新区智慧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15家园区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通知》,并在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对新命名的园区进行授牌,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榜上有名。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是指以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具有独立的运营管理机构,为文化企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提供相应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的特定区域。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有何“硬核”实力迈入国家级示范园区序列?


播种“种子”,“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

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原文化部自2007年以来,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强化管理,引导地方政府完善政策服务,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获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衢州市决定以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石,以“南孔文化”为灵魂,通过整合优势资源,设立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简称“园区”)。“‘南孔文化’是我们的底气和优势。近九百年来,孔氏大宗以时间为经,以衍圣弘道为纬,在衢州绘就一卷波澜壮阔的孔氏南宗发展史、儒家文化传播史。”现任衢州市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的郭少军清晰记得,也是在这一年,“南宗祭孔”典礼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祭祀孔夫子的历史,在中国已传承两千五百多年。曾几何时,普天之下遍布孔庙(文庙),但其中由孔世宗子进行家祭的孔庙仅有两处:北在山东曲阜,南在浙江衢州。一座衢州城,半部江南文化史。从孔子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孔洙让爵,五经博士孔彦绳复爵,孔氏南宗奉祀官孔繁豪恭护圣像,到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重修家庙、恢复南孔祭典,直至2005年9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五次到衢州考察时指示:“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这一‘子’落下,成为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的‘种子’。要让种子长成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种树人’很关键。”衢州市文旅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旭华回顾,儒学文化产业园于2014年列入全省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2020年,园区获得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自此开始为期3年的创建阶段,其发展受到浙江省、衢州市各级单位高度重视。为了园区创建,衢州专门成立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5位市领导为副组长,市委宣传部、文旅局、发改委、财政局、大花园集团等20个重点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徐旭华担任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推进办专职副主任。园区创建推进办曾前往多地调研“取经”,步履不停,衢州也摸索出自己的路子——儒学文化产业园推进专班与南孔古城创5A、古城双修为有机整体,文旅、大花园集团等重点单位合力攻坚,形成统筹整合联动、跨界打通融合、扁平一体高效的工作机制。在“领导小组+管委会+推进办”三层协调推进机制下,园区还增设了运营主体衢州市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对园区进行市场化运作,专门负责园区的日常运营、企业招商、投资开发、公共服务等工作。



多产联动,打造振兴发展新引擎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辐射带动区域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升地区文化形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其核心区包括孔氏南宗家庙、孔子文化公园、北门街和水亭门两大历史文化街区、花园258文化产业园区、信安湖活力岛、城市会客厅等;延伸区包括开化根雕产业集群和常山奇石产业集群。“在发展特种纸、根雕、黄玉、陶瓷、观赏石等五大历史经典产业的基础上,我们瞄准文化旅游、研学教育、工艺美术、数字文化等四大新兴产业。”徐旭华介绍,园区推进办着力建设特色细分产业载体,并围绕龙头企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四大现代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相辅相成。夜色笼罩,月光倾照。当古老的城墙和当代潮流的文艺演出相遇,古城衢州乎“活”了起来。身着汉服的演艺人员穿过老城墙,“重现”大宗南渡,而在不远处的水亭门沉浸式剧场,“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也成为“浸梦”的“钥匙”……顺应文旅融合趋势,水亭门沉浸式演出、“南孔宴”、天王塔艺术馆、《浸梦水亭门》剧场、《儒梦衢州》信安湖夜游等特色产品不断涌现,屡获好评。延伸区内,衢州打造全国唯一以根雕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开化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和全国唯一以观赏石为主题的中国观赏石博览园等大型特色文旅融合项目。与此同时,依托孔氏南宗家庙、中国儒学馆、剧场书院、鹿鸣山文化院街、国际围棋文化交流中心等基地,园区重点打造寓教于文化体验的研学教育产业,设计“1+10+N”研学之旅地图模式,建设鹿鸣研学园和历史街区风貌衔接工程(局部)研学基地。从项目输出、标准输出、服务输出三个维度推动研学产业全链条发展。目前,园区共有省级研学营地3家、基地6家。在工艺美术产业方面,衢州厚积薄发。在衢州醉根艺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园区根雕产业得到加速发展,探索出了“技艺+产业+景区”的发展模式,各类根艺生产企业三十多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年产根雕作品超过30万件,产值3亿元以上,形成浙江最大、全国知名的根雕产业集聚地。常山延伸区也打造了石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展示的全方位开放市场——华东地区最大的“青石花石专业市场”,相关从业人员超5000人,石产业年产值超6亿元。此外,衢州白瓷作为我国四大白瓷系列之一,是衢州首个工业产品中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陶轩、衢窑研究院、和睦彩陶、火神瓷业等企业在园区成长,陶瓷产业年产值超过3亿元。园区也抓住数字文化“风口”,与阿里巴巴集团展开合作,在柯城区万田乡打造集村播学院、直播产业创业街、厂播基地于一体的数字直播基地,形成学院培训孵化、街区落地转化、品牌馆选品深化、厂播基地生产强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从培训到就业、销售到生产、品质到品牌的协同发展。可以预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融合产业、文化与旅游功能的四大核心产业将会成为带动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浸梦水亭门》


牢记嘱托,驰而不息向未来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创建过程中,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园区创建方案的落实情况,二是省、市两级政府对园区的支持情况,三是园区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从2011年决定设立,到2023年获评‘国家级’,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是衢州人牢记殷殷嘱托,一仗接着一仗‘干’出来的。它和每个衢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徐旭华说。在第17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上,衢州展馆就以“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作为会客区背景。时光流转,岁序更替,润泽三衢近九百年的南孔文化依然熠熠闪光、生生不息。园区始终坚持“儒学文化”为核心,开展南孔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和南孔文化标识建设,“南孔文化”被列为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通过建设园区展示中心、南孔书屋、“南孔爷爷”景观小品等公共空间,“南孔文化”也被植入到城市的方方面面。随着“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发布,“衢州有礼”走进千万百姓家。如今,衢州每年都会举办祭孔大典、衢州国际儒学论坛、“南孔大讲坛·国学论衡”、南孔文化季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活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衢州纵论中华传统文化。南孔文化在新时代流动、传承,不断塑造着城市精神气质,提升着城市独特品质。“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园区积极践行“富民”思想,2019年以来,园区帮助销售农特产品16.97亿元,与全国56个县域达成培训、产销合作,覆盖12个省份,培训新农人15.9万人次,孵化出本土“村播达人”100余人,成为带动新农人创业就业、增收共富,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此外,衢州持续开展“全球免费游衢州”活动,14个核心免费景区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583.57万人次,产生直接旅游消费41.53亿元,间接带动相关产业增收178.58亿元。“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园则是聚集人才、聚集技术、聚集信息的能量蓄水池。”在徐旭华看来,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对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而言,是一个新起点。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园区在项目布局、产业培育、有效投资等方面聚焦未来、科学规划。《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衢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都把园区作为衢州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最大的平台系统规划。大势已至,未来已来。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将全力巩固提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成果,加强优质文化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投入运营,强化对园区的专项政策支持力度,发挥产业园区的牵引和辐射作用。朝着“人才高度密集、机制创新引领、产业高速发展”的美好愿景,砥砺前行,追赶跨越,力争将“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打造成为国家儒学文化展示与传承的支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四省边际文化产业的核心引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