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2004年,南宗祭孔大典由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孔祥楷先生倡议恢复。
从创立之日起,孔子学院秉持“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促民心相通”的理念,得到了海外民众的欢迎,目前在全球162个国家(地区)设有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孔子课堂,是全球最大的语言教育共同体之一。通过语言教学、文化教育交流等中外双方群体民众广泛参与的各类活动,孔子学院为全球各地的民众打开了一扇可知、可见、可感的窗户。
来衢参加南孔文化体验的留学生参加祭孔典礼
南孔源流绵长,其文化精神的人文、礼让、孝道、包容今日仍熠熠生辉。2004年,孔祥楷先生提议恢复祭孔。先生说,“今人祭孔,不是演戏,而是要从祭孔的过程中收获现实的意义。对待传统文化既要传承,也要推陈出新,赋予祭孔以时代意义,让当代人真正理解儒学、领会孔子思想。当代祭孔就要突出‘百姓祭孔’ ‘当代人祭孔’的特色。每年我们都会思考契合时代背景的祭祀主题,邀请不同的群体来参与,帮助大家认识和了解孔子思想。” “当代人祭孔”的理念,让南孔的祭礼有了各界民众的广泛参与,这无疑为当代中国的普通民众打开了感知儒家文化的一扇窗。所以,南孔圣地和孔子学院的相遇,我以为是必然的,因为从精神底色上,两者是相通的,他们都为民众打开一扇窗。
孔子学院这扇窗,是为了让国外民众更好地感知中国语言文化、了解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南孔这扇窗,则是让民众更好地感知儒家文化,进而让儒家文化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宋韵儒风”友好使者体验围棋文化
02
2008年以来,先后共有60多个国家近150所孔子学院的300多位孔子学院院长、教师等来南孔参祭、访问。通过孔子学院这扇窗,国外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和学生来到南孔这扇窗前,对他们而言,又看到了别样的风景。
传播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传播的语境,传播行为的有效性在于行为发生的文化环境。通过南宗祭孔大典、通过中国儒学馆的沉浸式体验、通过论语诵读等一系列活动,让这些在孔子学院学习了相当长时间中文、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中国通”们对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当代传承有了全新的理解。通过在衢州这座城市的行走,他们也走近了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水亭门外,他们和衙州的市民们一起跳起广场舞;在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他们体验农民画和民风民俗。
文字中、影像中的中国、中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呈现在孔子学院院长、教师面前时,深度的国际传播在通过孔子学院一南孔这一载体进行。传播从语言开始,传播同时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复杂的意义交流的过程,他不仅仅止于语言,非语言符号和语言会共同构成意义,进而构建出人类生存的意义世界。对于参与孔子学院—南孔一系列活动的国外院长、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最初从汉语的学习中开始建构对中国东南网里的认知,当他们走进衢州、走进南孔,进而通过祭孔大典、南孔家庙和衢州民众日常生活等对他们具有强烈冲击力的符号和媒介信息交流中,体验了深度的跨文化社会互动,丰富了他们对于中国的认知;而后,这些孔子学院的院长、教师和学生作为认知主体,也赋予中国这一认知对象更丰富、更全面的意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孔乃至整个衢州,“南孔圣地·衢州有礼”这一城市品牌的打造,为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和学生的深度传播创设了良好的文化环境,“窗口效应”得到了充分地彰显。
参加南孔祭典的孔子学院师生
03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时指出:“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十多年,孔子学院和南孔通过深度、有效、共赢的合作,不仅积极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的嘱托、积极推进了南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有效推进了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促进了孔子学院师生对中国全面而有深度的认知,是国内开展国际传播工作较为成功的案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国形象亲和力,具有一定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改进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孔子学院和南孔的合作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南孔文化精神的人文、礼让、孝道、包容,是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值得向世界阐释推介;另一方面,孔子学院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后,可以和南孔协同,更好地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未来,两者可以继续紧密携手,谱写好从“窗口到窗口”的新乐章,共同打造新时代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新范例。